• 微信公众号
  •  

请正确输入关键词!

您的位置 : 首页 > 理论探讨 > 产业前瞻

在不稳定不确定的时代中探索工程物流发展的确定性

时间: 2021-04-29 作者: 本站
【字体:
打印

中远海运工程物流有限公司

崔文珂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是人们认知社会规律的内在动力。人类社会发展一直伴随着对确定性的追求,确定性是行为能够被预测的前提,也是我们安全感的来源。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抗不确定性、寻求人类命运发展确定性的历史,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和对确定性的追求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进。不确定性源于信息约束条件下人们有限的认知能力,应对不确定性,是人类永恒的挑战。在过去几千年里,每一个个体、族群、部落、企业、国家等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如战争、冲突、灾害、竞争等。人们都面临着如何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进行决策,这些决策正确与否会导致事情的成败、得失、利弊、对错、好坏、优劣等结果,决策结果又会影响个体的幸福、部落的兴衰、企业的成长、国家的繁荣、历史的走向。化解不确定性的“三部曲”:第一,理解和认知世界运行的规律,是化解不确定性的逻辑起点;第二,理解运行规律之后需要预测将会发生什么,这是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第三是控制,是将决策付诸行动的具体路径。

 2020庚子年,全球所有事物和环境都处于不稳定、不确定之中,而供应链研究的热点就是如何面对不确定性. 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推动复工复产期间,工程物流供应链弹性不足、产业链协同不强、工程物流业与制造业和EPC业联动不够等问题凸显,直接影响到制造业和EPC业平稳运行和正常生产秩序。必须进一步深入推动工程物流业制造业和EPC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适应制造业与EPC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快工程物流业态模式创新,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面谈一下对工程物流发展的几个个人观点,与大家分享。

一、我们正处在和平与发展的伟大时代

从需求方面看,中国已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庞大统一市场,也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会进一步不断扩张。从供给方面看,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大国。经过7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占据全球第一。同时,中国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我们拥有庞大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的物流基础设施,各行各业包括电商才能发展得如此之快;我们建成了强大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光网城市,4G基站的总规模达到了548.8万个,行政村光纤通达率、4G通达率均超过98%,网络规模全球领先。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络,累计建成5G基站71.8万个。对用户新消费习惯的培养功不可没。信息流的打通使整个端到端全产业链上下内外高效协同。还有资金流,支付功能的在线化、移动化、智能化,政府的开放、包容、引导和支持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工程物流业平稳增长的态势也不会改变。我们要感恩身处难得的和平与发展的伟大时代。

二、工程物流做为现代物流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方向和定位更加明确、基础更加牢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规划》)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指出要建设现代物流体系,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要15处提到“流通”,20处提到物流,13处提到供应链。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五年规划中首次如此高频部署物流与供应链。《规划》对物流发展,供应链创新高度重视。提出要“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建设现代物流体系”等。此外,《规划》在制造业优化升级、产业数字化、企业数智化等方面提出的任务,也将更进一步推动物流业发展。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进一步增强。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提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要“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交通部《关于推进现代国际物流供应链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2025年形成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的10家左右物流供应链龙头骨干企业,到2035年培育形成5家具有全球运营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世界一流国际物流供应链旗舰企业。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明确,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世界一流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交通运输供需有效平衡、服务优质均等、安全有力保障。新技术广泛应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出行安全便捷舒适,物流高效经济可靠,实现“人享其行、物优其流”,全面建成交通强国,为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工程物流市场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1、装备制造业是工程物流不变服务客户

《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印发的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为中国制造业未来10年设计顶层规划和路线图,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个重点领域。为工程物流提供了极大市场空间

       2、“一带一路”为工程物流走出去提供了新路径

“一带一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外形势变化提出的长远、重大战略,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是新时期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旗帜和主要载体。“一带一路”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也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动力,造福沿线人民,推动世界实现更为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发制,开创了全球经济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工程物流市场快速增长提供动力保障。工程物流市场增长动力逐步显现,根据麦肯锡预测,未来工程物流市场将保持9%的高速增长,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人民币,其中,一半以上新增投资集中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般首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公路、铁路、机场、码头等,工程物流主要为与之相关的施工机械、道路车辆、轨道交通和港口机械等提供物流服务;然后进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物流主要为与之相关水电、火电、风电、核电等成套发电设备提供物流服务;接下来按照所在国国家的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资源水平和消费能力等进入石油化工、冶金、修造船、车辆制造、海洋工程等工业化进程,工程物流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

3、模块化制造和运输将成为新常态

模块化是在传统分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各个细分部分按照功能原则重新聚合的过程,由于模块化项目能节省成本、工期、提高施工质量,减少施工现场的劳动力和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在人工成本昂贵的区域(如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国家),资源匮乏、劳动效率低下的区域(如非洲、南美洲等国家),气候环境恶劣的区域(如俄罗斯西伯利亚),模块化制造后整体运输至项目现场,再整体安装的工艺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建设效率。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国内公司走向国际化。工程模块化可以帮助国内公司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随着工程模块化的不断发展,人工成本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国内项目的工程模块化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业主接受和应用。模块化建造是现代工程建设的趋势,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因此模块化制造和运输也将是常态。

4、服务EPC项目有利于提高工程物流的管理水平

EPC-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总承包又称交钥匙项目,是目前大型工程项目中采用最多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总承包商对工程的范围、进度、费用、质量、风险、SHE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合同规定全部的工作,经业主对工程验收合格并接收工程后,工程完全移交给业主后承包商获得完整合同价格的商业行为。EPC 总包模式有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和效益,总包方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采用总价合同,从其报价组成来看,大致的比例为: 土建费用占比≤30%,设备占比≥60%,其他费用占比约10%。EPC总包项目具有一次性、独特性和渐进明晰的特,EPC总承包项目的设备占比最大,如何保证设备、大宗材料按照实施的顺序及时的运输到现场供施工之用,将是对物流水平和组织能力的最好检验,也是保证项目如期实施的关键。EPC 总包项目的设备主要是工艺设备及工艺的非标设备,体积庞大,超宽超高、形状各异,占用场地空间大,有些甚至需要大型的专门的物流设施,如多轴液压平板车、大型吊装设备,通常需要由专业工程物流公司完成; 有些属于精密仪器运输时需注意速度、操作时注意方向;有些则比较贵重,吊装需要配备专业工具等。EPC 总包项目物流具有短时间操作量非常大,操作专业性强, 项目物流具有一次性、不可重复性;,流动资金占用大,工程物资种类繁多且地域分布较广,工作环节多,协调难度高。过去的30多年里,EPC模式已经在我国石油、化工、冶金、铁路、公路等领域的实践中取得不少经验积累。我国推行EPC模式不仅是社会和行业发展形势使然,更是参与国际竞争、对接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在EPC模式全面加速推进之际,工程物流人唯有面对困境考验,展望未来,迎接挑战,才能与EPC企业走向更广阔的明天。

   5、碳达峰和碳中和促进国家能源结构调整和制造业结构调整为工程物流带来新增量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12月在气候雄心峰会进一步宣布提升国家自主贡献的一系列新举措,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和广泛响应。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今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中国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这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想要达成这一任务,需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实现能源体系的低碳、脱碳、清洁化。就是以特高压电网做引领,推进“两个替代”,实现“双主导”、“双脱钩”。即推进能源开发清洁替代和能源消费电能替代;实现能源生产清洁主导、能源使用电能主导;能源电力发展与碳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在2060年,中国煤电装机将全部退出;工业领域将以电能主导,辅以氢能;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将达到3.9亿,替代率超90%。2030年中国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占67.5%,全国48%的电力都将由太阳能、风能提供。在新疆等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加快建设集中式太阳能发电基地;在新疆、内蒙、广东等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集约高效建设大型风电基地;在金沙江等西南水利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稳妥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争取在4年后,我国清洁能源装机量达到17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量的57.5%,发电量3.9万亿千瓦时、占比全国总发电量的41.9%。等到2030年碳达峰之时,我国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要达到67.5%,最终在2060年,实现超96%的电源装机和发电量由清洁能源承担。这为工程物流提供了新的市场增量。

四、制约工程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

面对众多有利因素,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制约工程物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工程物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工程物流整体发展水平和应对不确定因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国际化、集约化、专业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面尚有很大的短板,运行规模和质量方面表现为“多小散弱”;虽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但是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从历史沿革看,大部分程物流企业是由道路运输企业转型发展而来,主营业务仍然以道路普货或大件运输为主,特别是伴随国产商用车辆和工程机械及吊装设备的技术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与进口装备的差距越来越小,展现了较高的性价比优势,因此运输车辆以国产装备为主从事工程物流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从发展方式看,工程物流企业以自我滚动发展为主,与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相比很难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相当困难,因此大部分工程物流企业规模较小;从服务的主要对象看,工程物流企业主要服务客户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或EPC企业,因此工程物流企业比较分散;从竞争手段上看,虽然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但主要从事中低端制造业,对物流价格比较敏感;EPC企业大部分从建筑施工行业转型而来的,因此在EPC项目管理方式上,还没有建立并完善适应EPC项目需求的管理体系,没有设置专营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并配备专业的人才团队,业主则一味选取“最低价中标”的模式。同时,大部分工程物流企业同质化严重,专业性不强,只能完成工程物流供应链的单一或部分环节,因此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低价竞争!低价竞争使企业生存发展更加困难,引发安全和质量等一系列的事故!因此,工程物流企业的“多小散弱”的局面还将持续,生存问题依然大于发展问题!

五、工程物流要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中担当做为

“十四五”时期,我国物流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需要我们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工程物流发展新方位。把握新发展阶段,工程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将进一步提升。《规划》对物流发展,供应链创新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工程物流是现代物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贯彻新发展理念,工程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将聚焦提质降本增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新发展理念将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指导工程物流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探索工程物流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为全面推进我国从“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迈进贡献智慧和力量。构建新发展格局,工程物流业将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立足国内市场,吸引全球资源要素集聚,加大工程物流补短板力度,将打通国内外物流循环,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制造业产业和EPC项目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工程物流人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运用辩证思维和树立系统思维,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工程物流发展的全过程中,在不稳定、不确定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

六、探索工程物流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数据+算法+算力+场景,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是通过数据来推动业务的增长,这些数据是通过各种新技术来获取的,不管是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机器人还是大数据,通过对业务模式,业务流程,企业组织的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让所有的业务能够基于数据进行驱动,对变化更加快速的市场作出快速的反应,实现更好的客户体验,更高的组织效能,形成新的价值构建企业新型竞争优势。网约车正在颠覆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就是很好的例证。工程物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要做好一下几项工作: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业务形态;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企业文化;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组织结构;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技术基础;建立符合数字化转型所需的运营体系。实现工程物流数字化转型从1.0迈向2.0。数字化转型1.0是基于传统IT架构的信息化管理,数字化转型2.0就是基于云架构的智能化运营;数字化转型1.0是管理导向,数字化转型2.0是创新导向;数字化转型1.0的核心是业务数字化,数字化转型2.0是数据的业务化;数字化转型1.0是实现消费端数字化,数字化转型2.0是供给端数字化;数字化转型1.0是局部数字化,数字化转型2.0是全链路数字化;数字化转型1.0是流程驱动,数字化转型2.0是数据驱动;数字化转型1.0是基于硬件和软件的交付,数字化转型2.0是数据+算法提供了赋能;数字化转型1.0是产品经济,数字化转型2.0是结果经济。无论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还是牛顿的三大规律,都是我们认识这个物理世界的方式。我们把规律模型化、模型算法化、算法代码化、代码软件化,再用软件化去优化物理世界。由此我们构建了三个世界:物理世界、意识世界和数字世界。数字化正在带给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新方法论:从理论推理、实验验证到模拟择优和大数据分析。

2、共融、共享和共赢化发展

1)产业的融合共赢

当前工程物流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各工程物流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形成的产业链或生态圈的竞争。因此必须走融合化发展之路。工程物流业与制造业和EPC企业深化融合,将从简单的服务外包向供应链物流集成转变,通过内部挖掘降成本潜力,外部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从工程物流与EPC企业和制造业空间脱节向EPC企业和制造业与工程物流业集群发展转变,发挥工程物流枢纽集聚和辐射功能,吸引区域和全球要素资源,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从工程物流与EPC企业和制造业资源分散向平台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变,扩大企业边界,转变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产业生态体系;工业互联网将带动物流互联网兴起,实现供应链全程在线化数据化智能化,助力智能制造创新发展,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融合并行

再好的时代,也有企业失败;再差的时代,也有企业成功。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是:不同时代,关键成功要素在不断变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核心驱动生产要素。过去,更多是土地、劳动力,后面增加了资本;再后来增加了技术、管理、知识;现在和未来增加了数据、算力、算法,而且比重会越来越大。未来的世界更多是数据驱动+算力驱动+算法驱动。新消费、新供给、新经济,需要我们升级新动力、新引擎,时代的一直在不断进化。过去40多年,中国以压缩式、并行式的发展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路。过去更多是高速发展,当下和未来更需要高质量发展。数字化、在线化只是第一步,智能化、智慧化才是未来,数字化和智能化也是压缩式、并行式、融合化发展。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将会是数字化+智能化的企业。没有网络的世界是一个机械系统。随着传感器、互联网、物联网的出现,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在到来,所有的产品最终都将成为一个网络终端。就像麦克尔·波特所说,未来智能互联产品有四个部件:动力部件、执行部件、智能部件、互联部件,产品功能实现了可监测、可控制、可优化。更为重要的是,智能部件的技术体系和架构正在解耦。控制的逻辑正在从传统的机械控制、电子控制、软件控制、边缘优化到云端优化。这种产品技术演进的逻辑,不仅仅是手机、无人驾驶汽车、工程机械、数控机床,未来几乎所有的设备都会沿着这样的一个逻辑不断地进行解耦、分离。控制系统分层将软硬件的分离解耦,打破过去的一体化硬件设施,实现“硬件资源的通用化”和“服务任务的可编程”。 工程物流要顺应发展潮流,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

3)技术和标准的融合共享

工程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第三方物流为主要运作模式,具有实施的一次性、整体的关联性、工序的不确定性、技术的复杂性和过程的风险性等特征,对产品的完成或目标的实现具有关键影响的一种特定的物流活动。工程物流的工作内容就是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为业主提供从项目立项开始,包括工程立项、项目统筹管理、核心关键设备运输方案设计、设备租赁、仓储、运输、安装、至验收/移交及设备包装回收等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实现端到端的物流服务。工程物流涉及的行业比较多,主要包括:石油化工、冶金、航空航天、电力、对外承包工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工程物流的地域涉及国内外。工程物流从其服务的产品看,其本质就是服务于制造业的工业产品物流,就是通过不同运输方式,采用不同的运输技术和标准,采取不同的运输工具实现大型工程项目中的大型设备或成套设备的水平或垂直位移。工程物流的涵盖范围很广,且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现在很多项目业主或EPC总包方将码头的设计、建造和强度验算、大型设备的工装设计制造安装、模块的称重和安装就位等也划入工程物流的服务内容,因此工程物流必须实现包括:钢结构设计制造、码头建造、船舶靠泊、积载、绑扎、航行、拖拽、公路特种车辆装载、绑扎、运行、各种方式滚装上下船、各种吊装方式、铁路特种车辆使用、冷链和各种危化品及放射性特种物资的运输等相关技术和标准的融合使用,同时与制造业和EPC实现共享。

3、定制化服务

工程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和不可重复性决定了工程物流服务必须是定制化的特性。客户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过去,客户追求的更多是性价比、时效性、安全性等功能诉求;而今天,客户不仅仅关注功能性诉求,而且更关注项目使用的标准、参与度、社交体验、分享与交流等体验诉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如何面对不确定性,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如何能够快速地、实时地、精准地做出反应,如何实现差异性更大的定制化服务、更小批量运作、不可预知的供应链的变更的能力。

首先是发展理念的提升,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在生产要素、生产力、全要素效率的提高之上,目的在于提升发展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能力的提升,提升特种资源运营能力、供应链设计管理能力、海外运营能力,项目策划和管理能力;融合的提升,进一步促进工程物流与制造业和EPC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做到信息共享,标准对接,团队共建 ,风险共担,共同营销,共同操作;服务产品的提升,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客户,提供高品质、高效益、高效率、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差异化工程物流服务产品;物流装备水平的提升,提升工程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模块化、数字化、绿色化、专业化水平,同时自主研发与之配套的专用工装夹具索具;工程物流技术的提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新软件,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专业化能力的提升:充分调动市场资源,走专业化发展路径,在工程物流细分领域做专做强,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差异化发展优势。

4、国际化视野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从国际大循环的角度,从全球化角度布局,不仅仅要从顺应全球化角色思考,而且更要从逆全球化角度思考应对之策。在关注全球疫情常态化的同时,更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动态,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同时,要顺应“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发展趋势,深化与“走出去”企业的战略合作,搭建国际物流体系,承接国际供应链一体化服务,与制造业和EPC企业一起“抱团出海”。政府也要加大“走出去”政策支持力度,支持鼓励物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加大国际物流重要设施、节点和能力的投资布局,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同时立足国内大循环优势,顺应消费需求变化,推动国内工程物流体系梯度升级,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定位,从传统的出口基地和制造中心向区域物流中心转变,更好地吸引全球资源集聚。

5、弘扬企业家精神

在数字经济时代,最稀缺的资源是最具创见性的思想及最具创造性的个体,这恰恰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企业家需要用组织、产品、市场、生产方式的创新,对时代做出快速响应。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引领我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工程物流企业的发展与壮大,更离不开工程物流企业家的成长与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并对广大企业家提出了殷切希望。大力培育企业家群体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世界水准的工程物流企业家队伍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依靠企业家们做我国现代物流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市场主体要更加充满活力,工程物流企业家作为企业家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始终伫立在时代前沿,引领行业发展脚步,厚植企业家精神的土壤,不断推动中国工程物流发展事业走向新的阶段。

6、规模化发展

我国大多数行业现在都进入了过剩阶段,今后会朝着限制增量、优化存量的方向发展,工程物流行业也一样。我们必须从行业角度、市场角度、战略角度来考虑企业的发展。工程物流要实现规模化发展不能仅靠自我的原始创造和积累,还要靠整合资源。这其中蕴含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环境变了,企业的成长方式也必须改变。以前,人们往往把内生式滚雪球发展的方式称为有机成长,而把并购重组的方式称为无机成长。但制定清晰的战略,强化协同效应与管理整合,并注重风险的管控,联合重组的方式也可以从无机成长转化为有机成长。整合-解决行业集中度和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优化-解决科技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的问题。在整合优化的过程中,探索一条通过联合重组取得规模优势,通过管理整合提升利润水平,通过技术进步实现降本增效,通过行业竞合抑制恶性竞争的发展之路,推动工程物流实现从速度到质量、从规模到效益、从快速粗放式增长到集约精益化增长的转变。综观全世界的大企业,大都是在资源集中和优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从产业到产业与资本的结合,再到产业、资本与资源的结合,这一次又一次惊险的跳跃,是工程物流必须面对的挑战。

7、高质量发展呼唤高技能人才

工程物流的转型升级正面临着新技术人才紧缺的局面,单一技能的“蓝领”和“白领”已经不能满足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需求,能否面向新时代打造出高级技术人才竞争力,成为工程物流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当前,工程物流的人才吸引、培养和使用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工程物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年轻人愿意从事一线基础岗位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维修工、板工、驾驶员、起重工等招聘越来越难!工程技术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等越来越缺乏。到2019年底,我国已有本科物流类专业点697个,高职物流类专业点1288个,中职物流类专业点560个,在校生达57.3万人。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及高职、中职各个层级,全方位的物流专业人才教育体系日臻完善,五年来累计培养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近80万人。但从专业结构看,绝大部分物流专业是管理专业而不是工科专业;从知识结构看,绝大部分毕业生看不懂设备图纸,不会使用CAD等基础软件。从工程物流行业看,目前的现状是既没有统一的岗位标准,也没有系统化的培养体系,人才培养完全是师傅带徒弟的自然形态。从企业内部看,企业的用工机制存在很大问题,首先是没有形成尊重一线基础岗位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企业文化氛围;二是工资待遇不高;三是职业道路发展规划不清晰;四是一线技术工人转为合同工的门槛太高。因此,要研究好工程物流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和规律,制定符合工程物流职业发展特点、体现工程物流职业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有机融合起来,贯通“技术工人-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成长通道和发展路径,打造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并存、做为与地位相符、激情与活力同在的崭新的工程物流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