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
  •  

请正确输入关键词!

您的位置 : 首页 > 理论探讨 > 学术研究

企业物流运输中常见法律问题及对策

时间: 2016-01-04 作者:
【字体:
打印

郭 莉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 330077)

 

  摘 要:从我国企业物流运输立法的现状人手,分析了企业物流运输中常见的逾期交付、误交付、货物的毁损灭失等法律问题,并从加强宣传、完善相关法律、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输;法律问题
 
 
  1 我国企业物流运输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物流运输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包括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不同的运输方式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其行为,已经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物流运输法律体系。
  1.1 公路运输法在我国交通系统中,公路是一种 主要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在企业的物流运输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是企业物流首选的运输方式。使用公路运输的数量最多,频率最高,尤其是在短途运输中具有显著的优势,货物可以在短时间内安全、快速的送达目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高速公 路交通管理办法》等是规范企业公路运输的法律,这些法规的内容多而繁杂,因为不同的法规是由不同的部门在不同时间制定的,再加之制定法规之前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制定的规章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导致在实际运行中企业物流运输陷人困境,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公路运输的成本。
  1.2 铁路运输法铁路运输主要适用于货物的长途运输,对于市场距离较远的企业,铁路运输的风险小、成本低,是一种方便快捷、可信度较高的运输方式。我国铁路运输法律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 》、《铁路货运事故处理规则》。尽管这些法规由我国的铁道部统一制定,内容统一,法规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冲突,但是由于铁路在我国长期处于垄断地位,制定的铁路运输法规具有明显的垄断色彩,一些不平等的条文导致运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失衡,损害了企业的正当利益。
  1.3 航空运输法和其他的运输方式相比,航空运输最大的优点就是快速、高效,花费的时间短,但是运输费用较高。我国航空运输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 国民用航空法》、《中国民用航空货物国内运输规则》等。同时,我国还和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家签订 了双边或者多边航运协议,已经加人了《华沙条约》等国际航运条约。近年来,世界航运市场的变化可谓 日新月异,虽然现在国内外关于航空运输的立法不少,但是很多内容陈旧、落后,已经不适应航空运输 的发展。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下,这些过时的内容阻碍了我国航空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国际上有些航空运输法规、条约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我们在使用时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变动,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航空运输服务。
  1.4 水路运输法水路运输的优势是运输价格较低、运输数量众多,缺点是运输速度较慢、风险很高,我国一些沿海、内陆湖物流企业采用的主要是水路运输。《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是规范水路运输的法规。为了与世界水路运输形势接轨,我国已经根据国际惯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了调查与争端解决机制,对以往传统 的做法进行了改革,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了便利,提高了企业在国际上的竟争力。
 
  2 我国企业物流运输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2.1 逾期交付
  承运人在运输货物之前都要和托运人签订运输合 同,合同中会对货物送达的时间进行明确的规定,如果承运人没有根据合同规定的日期将货物准时送达,这种延时的行为就是逾期交付。我国物流法规中对逾期交付问题制定了责任界定,明确规定了承运人需要 承担的责任,并把一些免责条例列了出来。比如,货物违反国家法规,被执法部门截留或者运输过程中出现无法抗拒的自然因素导致逾期等。为了降低物流企业的责任风险,在运输之前,双方要对逾期交付的责任归属做好协商,最大程度的降低物流运输的成本与风险。
  2.2 误交付
  误交付是指承运人将货物错误的交给了合同之外 的第三者,导致合同规定的收货人收不到货物的情况。我国《合同法》对这种纠纷制定了明确的规定, 托运人在物流运输的过程中,要明确标注收货人姓名 和地址,承运人将货物运输到指定地点之后,要及时通知收货人或者送货上门。对收货人和承运人的责任进 行确定之后,整个物流运输活动中双方必须严格根据前期 的约定承担责任纠纷。
  2.3 货物的毁损灭失
  货物的运输都要经过一段远距离和长时间的过程,货物在运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灭失、 短少、变质、污染、损坏等问题,商品的具体性质影响到商品在运输过程中遭受损害程度的大小,影响着后期的索赔,有的商品容易自燃、腐烂、爆炸,在运输过程中要采取规范的保障措施。货物出现毁损灭失 情况之后就会导致货物运输法律纠纷。货物的毁损灭失出现的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主要 是由于人为因素所致,比如运输中不规范的装货、卸货作业实施。客观原因是外界因素所致,表现在恶劣天气等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和火灾、运输工具出故障等。
  由于我国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物流法规体系,逾期交付、误交付、货物的毁损灭失等三种物流运输问题虽然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纠纷依然不断出现。物 流运输企业一旦发生纠纷,即使纠纷的责任承担者确定,但后续繁杂的责任赔偿等环节也加大了整个过程 的累积成本,阻碍了企业物流运输的长远、健康发展。
 
  3 解决企业物流运输中法律问题的措施
  3.1 大力宣传物流法规,有效规避物流纠纷物流运 输纠纷的出现不但对企业的正常物流行为带来了不良的影响,而且也增加了企业物流运输的成本,提高了运输的风险,不利于竟争、有序物流市场氛围的形成。因此,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运输中出现各种纠纷,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物流运输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完整的物流法规体系,确保纠纷有法可依。另外,物流法规只有被物流企业掌握,才可以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服务,当前物流法规宣传不足,各种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物流企业的法律意识,使物流双方对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规避一些不必要的物流纠纷,如果运输中遇到物流纠纷,也可以更 好的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3.2 完善物流运输价格和税收方面的法律随着改革开放 的进一步深人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融人 到了更广大的国际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形势要求我们在制定物流运输法律法规的过程当中,要积极、主动 的关注和思考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资源配置作用,物流运输立法要充分考虑市场的作用,制定合理的物流运输价格和税收,从法规上对其进行保障,实现市场经济下企业物流运输的公开、公平、高效。
  可借鉴国外的相关法规。例如,欧美国家的铁路被垄断集团控制,但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将市场机制融人其中,进行税收政策优惠或者鼓励投资,实现了铁路部门的自我运作。对于公路运输的管理,打击公路高收费、乱收费等违法行为,定期对公路的收费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法行为,严格处罚,确保公路运输的畅通、高效,进一步提高公路运输的价值,充分发挥在我国物流运输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我国物流运输市场中,价格和税收是调节市场的有力杠杆,建立健全物流体系,就要完善对价格、税收方面的法规制定。以往我国物流运输的价格制定是计划定价,对物流运输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特别是铁路价格,致使价格无法随着市场变化有效的调整,僵化、呆板的价格机制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新型 的运输立法使价格和税收等相关问题更加完善。
  3.3 完善物流货运代理法律
  我国物流货运代理的主要法规是《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由于其法律的层级较低,法律效力不高,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我国货运代理行业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一部规范的国际货运代理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法规的具体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货运代理企业涉及的各种问题要进行明确的规定,为货运代理企业的设立提供统一的条件和资质认证,统一化的管理可 以避免多头管理带来的混乱和干扰,使货运代理企业 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有序。第二,明确货运代理业 务关系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3.4 建立统一的物流管理体制和监管模式
  当前我国物流运输业最显著的现象是管理分散, 行业垄断,由此引发了很多问题。铁路、公路、水路、航运和不同地区之间为了维护内部的利益,采取 各种措施进行垄断和不正当竟争,使道路之间出现了相互封锁的问题。不同的地区之间为了维护行业和区域的利益,只关注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部门之间缺乏衔接,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统一规划,使物流系统不能进行统一的网络化运行。当前,交通、民航、商务等不同部门都对物流业运输进行管理,且部门之间的管理时常冲突,很难协调。一个想从事多种运输途径的物流企业,要向不同的主管部门进行申请,才可以运作。不同机构之间的办事效率差别很大,有的机构办事拖拉,效率极低,尤其是在进出口通关上,需要接受不同部门诸多的程序检验,完成整个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这种人为打断物流运输企业的体系,导致企业不能实行多式联运,降低了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加了整体物流成本。因此,需要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同时,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统一管理体制。
  对企业物流进行监管的过程中,由于行政割据的影响,不同部门、地区之间的监管标准不一样,严重制约了企业物流的发展。所以,需要优化企业物流监管部门的管理,实行统一的监管,严厉打击地方乱执法、乱收费的不良行为。另外,不同地区的物流企业要加强合作,从而提高物流运输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