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
  •  

请正确输入关键词!

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策法规 > 行业标准

2015年国家对物流的政策凸显

时间: 2015-05-05 作者:
【字体:
打印

  2015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京召开,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作为纳入我国十大振兴行业的现代物流业,其相关内容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被多次提及、强调,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物流业的重视,也从多个方向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吹来了政策春风。

  《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政府2014年的工作做了回顾总结。具体在物流方面,则主要表现为:《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发布,产业地位显著提升;区域物流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广东地区三大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扎实推动重点改革,交通领域价格改革、铁路货运改革、物流投融资改革等都取得重大进展;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业态快速成长,O2O、P2P等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新建铁路投产里程8427公里,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2万公里;“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得以有效推进,“高铁外交”逐渐“开花结果”。
  在会议上,《报告》还对政府2015年的工作做了总体部署。《报告》指出,新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
  展望2015,“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法制建设”等同样也成为物流行业的关键词。在这些“灯塔”的明确引航下,2015年的物流业发展将会更加有的放矢,令人充满期待。
  
  简政放权 规范审批
  《报告》视点: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记者解读:物流行业行政审批手续多、效率低的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严重制约着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对此,国家政府以及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定的政策法规加以整顿,然而相关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
 
  投融资改革 放宽准入
  《报告》视点:大幅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下放核准权限。大幅减少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实行项目核准网上并联办理。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政府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以用好铁路发展基金为抓手,深化铁路投融资改革。
 
  记者解读:目前在公路、铁路等物流行业重点项目的建设中,民营资本仍望而却步。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相关政策缺少企业盈利的“兴奋点”,企业收益很难得到保障,导致很多民资对物流业的一些重点项目望而却步。
 
  价格改革 强化服务
  《报告》视点:改革方向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幅缩减政府定价种类和项目,具备竞争条件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原则上都要放开。同时必须加强价格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记者解读:在价格改革方面,物流行业曾做出过一定的努力,如铁路货运价格上涨、快递企业集体提价等,根本目的则是与市场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过,鉴于物流行业行政审批复杂、政府监管乏力、服务不规范等特殊性因素,如何做到价格的公开透明,如何能够对价格服务进行有效监管,成为行业企业在价格改革后亟待面对的问题。这也是今年《报告》重点强调的内容,值得有关部门进一步思考。
 
  财税改革 营改增
  《报告》视点: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部门预决算都要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调整完善消费税政策,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
 
  记者解读:国家在交通运输行业试点“营改增”政策,主要是出于减轻物流企业发展沉重负担的目的。但政策在全国以及整个行业尚没有全部推行,区域对接不畅,再加上企业抵扣不足,以致出现了部分企业税负不降反升的状况。
 
  物流装备 走出去
  《报告》视点: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以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让中国企业走得出、走得稳,在国际竞争中强筋健骨、发展壮大。
 
  记者解读: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促进了机械化、信息化物流装备需求增速加快,给物流装备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物流装备企业迅速做大。然而,与发达国家物流装备企业的技术、应用等诸多方面相比,我国的物流装备企业还存在较大差距,更多是“孤芳自赏”,缺少竞争力和比较优势。
 
  互联互通 互利共赢
  《报告》视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加快互联互通、大通关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
 
  记者解读:经济发展,交通先行。对于一个国家的对外经贸往来,有一个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国际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便显得极为关键。
 
  区域协调 中西部大交通
  《报告》视点:在西部地区开工建设一批综合交通、能源、水利、生态、民生等重大项目,加快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网络等建设。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
 
  记者解读: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物流发展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形成了东西不协调、相互不对称的物流发展格局。交通不通畅,便会导致经济发展“肠梗阻”,进一步阻碍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互通,这自然也就对强化“中西部大交通”提出了客观要求。
 
  供应链管理 智慧物流
  《报告》视点: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着力在一些关键领域抢占先机、取得突破。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记者解读:发达国家的先进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离不开供应链的一体化管理,强化上下游协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需要不断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将智慧物流与制造业发展努力结合,引导企业向一体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节能减排 绿色物流
  《报告》视点:今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要降低3.1%以上,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都要减少2%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要分别减少3%左右和5%左右。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
 
  记者解读: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空气雾霾的日趋严重,如何有效节能减排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