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公众号
  •  

请正确输入关键词!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临时栏目 > 理论探讨

我国物流业发展与物流标准化工作

时间: 2014-08-26 作者:
【字体:
打印

杨 林

(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福建福州 350013)

 

   摘 要: 我国物流业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形成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物流业逐步走向国际化与全球化。进入21世纪后,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对于物流业自身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自2005年后,进入了一个逐步有序化的进程。迄今,已制定了一定数量的物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对物流采标工作也极为重视,这些标准对于加强物流业规范管理,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物流业;标准化;物流标准化
 
  1 我国物流业发展状况
  我国物流业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形成的。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都是按照国家统一计划进行控制,企业在物流过程中没有自主经营的空间,物资不可能按市场规律流动,经济领域也就不会出现物流业。1978年后,随着经济的改革和市场的开放,我国开始发展物流业。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产权关系日益明晰,生产、流通等企业开始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我国开始出现不同形式的物流企业,大多数物流企业是由原运输企业、仓储企业、商业企业或工业企业等改造而来,它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掌握物流运作规律并进行组织管理。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信息化的推动,我国物流业也逐步走向国际化与全球化。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物流业迅速发展,服务水平显著提高。2009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96.7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7倍,年均增长22%;物流业增加值为2.31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2.35倍;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1%;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9%;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1%,2000年为19.4%,物流费用成本呈下降趋势。在交通设施方面,2009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8.6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8.6万公里;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61万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93个;民用机场166个;物流园区132个[1-2]。物流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物流企业格局发生变化,形成多种形式的物流企业群体,主要是传统单一功能的物流企业包括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货代企业进行重组优化,从而快速转型为现代物流企业,实现服务延伸;一些制造企业、商贸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流程改造并实施服务外包;迅速成长起一批新型的现代物流企业。物流技术设备更新换代,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均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加快物流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2]。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大陆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物流业也在所难免。出现物流市场需求急剧萎缩、一大批中小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我国政府于2009年陆续出台了钢铁、纺织、轻工业等十大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位列其中。《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出台对于物流业自身平稳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国物流业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问题是:物流企业追求“全”的现象十分普遍,即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同时存在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两种问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尚未建立布局合理、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物流园区、物流技术装备等能力有待加强;由于存在行业垄断和地方封锁现象,使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全程运作也无法实现,造成物流市场较为混乱;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物流技术、人才和标准化还不能适应物流业发展[1]。
 
  2 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进展
  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从推广电子数据交换(EDI)应用起步。航运界实施EDI起步比较早,1989年中远集团在中美航线上开始货运舱单EDI通信的试点工作,后来逐步向其它航线推广。1995年,交通部组织实施了“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国际集装箱运输EDI系统及示范工程”,其目标是在1997年以前在“四点一线”(上海、天津、青岛、宁波4个口岸和中远集团)建成具有互联性和分局管理功能的EDI服务中心,实现国际集装箱运输单证的电子数据交换,以后逐步延伸,最终形成覆盖全国主要外贸口岸与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相配套的电子信息传输和运行系统。1996年,在国家外经贸部领导下,成立“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心”,2000年更名为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组建了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继续提供国际贸易EDI服务。中国电信公用电子数据交换业务网(CHINA EDI)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面向社会各行业的公用EDI网络。由13个EDI节点组成,提供信箱总容量为3万个。
  在全国3个大城市设立了EDI服务中心,为用户提供单证开发、技术培训、系统集成服务,可作为专用EDI网的公共转接和交换中心[3]。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我国物流信息化正在向多方面扩展渗透。我国物流EDI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后,走向更加便利化、综合化。中国电子口岸是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12个部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国家电信公网,将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电子底账数据集中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在统一、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物理平台上建设了“金关”EDI系统。该系统将向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网上服务,联网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使口岸业务更方便、更快捷,从而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方便合法企业进出,并有效防范和打击走私违法活动。
  近年来,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发展比较快。以物料需求计划为核心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在各行业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钢铁、煤炭、家电、汽车等行业,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其中物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重点。如钢铁企业的信息化四级系统,物流管理信息化就是核心和关键。
  企业信息化,在企业内部,为实现业务整合提供手段;在企业外部,为供应商、分销商和物流商的对接提供技术支撑。钢铁、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批发市场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技术,融合网上电子交易、检测、金融、信息、加工、物流等多种服务为一体,为广大企业提供高质量、多方位的服务。根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国内1000多家企业的调查显示,有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支持的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0%,大型企业信息化普及率达90%以上。条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电子数据交换(EDI)、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扩大。物流信息技术在企业物流设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第五次中国物流市场供需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型制造企业在物流作业中采用物流集装单元化技术的占31%,使用工位器具的占67%,使用叉车/拖车等搬运设备的占76%,采用吊车/起重机的占27%,在生产线采用连续自动输出线的占46%,采用自动包装与码垛技术的占19%,采用其它物流技术的企业占28%[3]。
 
  3 我国物流标准化与物流信息标准化的发展
  3.1我国物流标准化发展进程
  我国物流标准化的发展可以以现代物流在我国各行业普遍发展的时间,即20世纪90年代末作为分界点,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第二阶段从21世纪开始。在第一阶段,尚未提出物流标准化问题,与物流相关的各个行业如运输、邮政、仓储、机械、商贸、信息等,按照各自的行业特点和需要制定各自的物流相关标准,标准内容侧重于本行业的技术标准和作业标准,出现缺乏行业衔接与一体化运作的问题,致使标准版本不一、形式多样、缺乏系统性、配套性。这些标准存在标龄老化、水平低下等问题,远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在第二阶段,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物流标准化不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突出表现在通用设备与技术标准两方面,物流标准化引起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2003年相继成立了两个技术委员会,即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使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多年没有统一归口单位的问题得到解决,对加快发展物流标准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同时,在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和指导下,在这一阶段,各相关行业和部门制定的物流标准在行业间的系统性、衔接性、整合性、配套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并且各标准在相关行业普遍应用性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物流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5年,两个技术委员会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支持下,牵头组织社会上的有关力量,制定了《物流国家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该规划对现有分散在各部门的有关物流标准进行梳理后,按其内在联系编制了物流国家标准体系表,并依据体系结构图建立标准明细表,计划到2010年完成制、修订物流标准300项左右。2005年以来,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逐步有序化的进程。
  3.2我国物流标准化工作进展
  按照《物流国家标准2005年—2010年年发展规划》的要求,加大了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力度,重要物流标准制、修订工作全面展开。基础类标准,包括物流术语、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成本、物流服务、物流统计、通用平托盘、国际货运代理等方面的标准制、修订工作相继完成;专业类标准包括冷链、港口、出版物、汽车和零部(配)件物流等方面的标准制定工作开始起步。据2011年初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发布物流标准700余项,其中国家标准491项,行业标准234项,地方标准15项。属于基础类的标准66项,属于公共类的物流标准416项,属于专业物流标准258项,专业物流标准涉及冷链物流、出版物流、汽车物流、烟草物流、木材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医药物流、家电物流、煤炭物流等领域。这些标准对于加强物流业规范管理,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物流标准化采标工作方面,对采标工作极为重视。积极参加国际与物流相关的标准化组织或机构,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与物流有关的技术委员会与技术处,国际铁路联盟(UIC)和社会主义国家铁路合作组织(OSJD)等。同时加强了物流业标准化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在托盘领域开展与日、韩的合作,并由中、日、韩三国发起成立了亚洲托盘系统联盟,提升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近千个包装、标志、运输、储存方面的国家标准中,采标率约为30%;在车辆方面的国家标准中,采标率约为20%;在公路水路运输方面的国家标准中,采标率约为5%。此外,在物流作业标志、商品条码、企事业单位和社团代码等方面也均有一定数量的采标[4]。
  我国标准化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尚未从系统的角度有效开展物流标准化工作,物流标准化配套性较差[5]。但这一方面也有所改善,比较突出的是车辆、包装与集装箱三方面的标准化。车辆包括汽车、叉车、吊车已全部实施标准化,制定了联运平托盘、包装模数及包装尺寸国家标准,还采标制定了运输包装部位的标示方法国家标准。
  3.3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进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发展迅速。首先,不断完善组织机构。继2003年全国物流信息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后,于2006年又成立了全国物品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该技术委员会致力于从信息编码标准化方面支撑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两个委员会的成立,对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其次,物流信息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并完善,该体系对开展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是开展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的依据和蓝图。
  在物流信息标准化工作中,物流信息交换标准方面已经制定了较多的电子数据交换报文标准。新近,在物流信息系统及信息平台标准方面,也颁布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列标准。据统计,截至2012年11月,发布的现行有效的物流信息国家标准近240项。
 
参考文献:
  [1]国发[2009]8号.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J].中国储运,2009(4):63-68.
  [2]国家发改委等.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10年][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25-78,217-228.
  [3]邹生,何新华.物流信息化与物联网建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87-141.
  [4]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物流标准化[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11-17.
  [5]国家发改委等.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2009年][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68-75.
友情链接: